收藏本站   
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注册 
   
答案网
  

答案网公众号
 网站首页 | 语文答案 | 数学答案 | 英语答案 | 物理答案 | 化学答案 | 历史答案 | 政治答案 | 生物答案 | 地理答案 | 课后习题答案 | 作文大全 | 美文阅读 | 求助中心
 练习册答案 | 暑假作业答案 | 寒假作业答案 | 阅读答案 | 学习方法 | 知识点总结 | 哲理小故事 | 祝福语大全 | 读后感 | 名人语录 | 题记大全 | 造句大全 | 心情不好的说说
提问 

为什么说教育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文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有什么意义


时间: 2021-6-23 分类: 作业习题  【来自ip: 12.191.166.86 的 匿名网友 咨询】 手机版
 问题补充 为什么说教育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文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有什么意义
  网友答案:
匿名网友
匿名网友

1楼
当前,我2113国基础教育正在全国5261范围内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所有4102参与者都将不可避免1653地面临着教育评价问题。
  
  据文献记载,教育评价的内涵是随社会发展和变革不断变化的[1],对数学教育评价的认识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① 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考试和选拔。这是极其狭隘的;
  
  ② 认为教育评价等同于教育测量。这是一种概念错误,却影响广泛;
  
  ③ 认为教育评价是达标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只反映了被评价者对某特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忽略了教育发展的动态过程,无法制定减少“差异”的具体措施。
  
  ④ 认为教育评价就是教育的价值判断过程。目前,大多数学者在这一观点上达成共识。
  
  显然,传统课程评价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缺少新思想、新理念。
  
  为解决上述矛盾,从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出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评价的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我们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充分肯定他们由失败到成功的那些环节;要关注学习的即时表现,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样必须建立发展性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有研究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有价值的学习被认为是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强调认知活动中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强调应用、迁移,强调教学方式中的过程和体验,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经历情感、态度的冲突和内心张力的增强与释放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既要关注数学认知领域的发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情感体验,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正在成长的“人”,这样才能宽容他们的各种“错误”,并帮助他们“由失败走向成功” [2]。。正如威廉。格拉茨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中强调的:“学校有责任使学生获得成功,自信不会失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让学生始终看到自己的成功。” 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创造“多元多维”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最终获得成功,从而体验苦尽甘来的欣喜和快乐,积累有利于终身发展的情感体验。
  
  科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举足轻重。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注重是否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注意纵向评价——今天是否比昨天有进步?今天的评价是否利于明天的发展?而评价目标不仅包含学科学习目标,还包含道德、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匿名网友
匿名网友
2楼
  20世纪5261初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学前教育、小学、4102中学、高等教育到师范教育、1653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留学教育等都全面铺开,这样就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的官学、私塾、书院等学校形式和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出现了多种类、多样化的学校教育结构,为中国现代形式的学校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教育结构的整体变革的最突出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兴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开展的程度,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1904年1月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女子师范学堂,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由官设立者,其经营当就各地筹款备用女子师范生无庸缴纳学费”。正是这一举措使20世纪初的中国兴办女学蔚然成风。1906年2月慈禧太后“面谕学部,振兴女学”;6月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学;10月谢长达等人在苏州创办振兴女学。1907年5月,学部奏兴女学,拟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对其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规定和要求,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上得到了合法地位。据1907年清政府学部总务司《第一次教育统计表》统计,全国除甘肃、新疆、吉林三省没有女学堂外,其他各省女学堂总计428所,女学生15498人。女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学的兴起,也为妇女人才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为妇女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二,重视留学
    清廷在改革中重视留学教育,选官派学生,鼓励自费留学。外务部在1902年奏议派赴出洋游学办法,提出:“派出洋之后,精求专门之学,夫而后中西可以贯通,成就可期远大”。张熙、荣庆等人奏议奖励职官游历游学,指出游学“尤有实际,最为成就人才之要端”。到1903年10月清政府颁布张之洞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等。正是在清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遂使早已发生的留学运动在1902—1910年间兴起了第一次留学高潮。费正清称之为“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甲午前后,留日学生仅数十人, 1905年猛增至8千人,于1911年总人达2万人以上。加上留欧美的数千名 学生,形成一股相当可观的力量。这些留学生在回国后对社会产生了 巨大影响。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学的濡染与新思潮的洗礼,逐 渐取代传统的士绅走上历史舞台,并迅速成长为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 的革新力量。同时,留学运动的发展还为中国培养了科学家、文学家、 医生、外事人员等各式的人才,为以后社会的建设与进步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教育为立国之本,国运之盛衰系之,国步之消长视之” 。
    尽管清末的“新政”改革是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采取 的应急之策,由于其体制的滞后性与政策改革的先进性的矛盾而归于 失败,但其中的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决非轻而易举、 一蹴而就,评价教育改革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对近代化过程的积极作用, 新政时废科举、兴学堂、改学制、立学部、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与教 育结构的调整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清末教育 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复与修补,而是努力寻找并建构中国教育的 新路向、新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清末教育改 革对我国当前进行的跨世纪的教育改革亦有很大的借鉴之处。
  相关问题列表
 学习方法推荐
 句子大全
 文库资料
 答案大全
 推荐问题
 热门回答
作业答案大全 www.zq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