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注册 
   
答案网
  

答案网公众号
 网站首页 | 语文答案 | 数学答案 | 英语答案 | 物理答案 | 化学答案 | 历史答案 | 政治答案 | 生物答案 | 地理答案 | 课后习题答案 | 作文大全 | 美文阅读 | 求助中心
 练习册答案 | 暑假作业答案 | 寒假作业答案 | 阅读答案 | 学习方法 | 知识点总结 | 哲理小故事 | 祝福语大全 | 读后感 | 名人语录 | 题记大全 | 造句大全 | 心情不好的说说
提问 

社会主义和谐之美的含义是什么?,写和谐美的句子????????


时间: 2020-7-11 分类: 作业习题  【来自ip: 17.184.171.169 的 匿名网友 咨询】 手机版
 问题补充 社会主义和谐之美的含义是什么?,写和谐美的句子????????
  网友答案:
匿名网友
匿名网友

1楼
在中国,和谐美这一主题构成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偏重于人的哲学,着眼于人对社会的义务,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这一点从其早期的经典文本《周易》和先秦儒家各大流派的相关论述中都可以得到说明。而道家则偏重于自然哲学,着眼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强调真与美的统一,这一点在从老子到庄子等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中都可以看到。两家各有偏重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理想。事实上,无论是三教九流、诸子家的各派学说,还是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都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它们在相互论辩和影响,相互补充和交融中,为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西方,同样也有很多的思想流派对“和谐”的概念有着深入的解释。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认为天上发生的事,在地上也可以找到 ;支配着自然的法则,也支配着人的活动。"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因此,"美是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赫拉克利特把和谐跟美放在一起来考虑,也主张“美在和谐”,在对立物的统一。但他扬弃了毕达哥拉斯以“数”为基础的神秘主义色彩,代之以"物"为基础。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就是说,艺术中的和谐来源于自然界的和谐。
    那么,什么是“和谐之美”?我们应该先从“和谐之美”这四个字的字义上来看“和谐之美”的含义。
    
    一、和
    
    “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春秋时期,“和”字盛行,构成了“和”文化范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和"也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秦汉以后,"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现象的本质概括,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各个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炎黄子孙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
    通过对以上“和”的字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和”作为一个汉字,它可以是一种符号,也可以是一种文化,或者是一种行为和一种事物。总而言之,这个汉字所代表的内容,体现在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和”所包含的是一种“和合”的思想,是两种属性不相同的事物的一种对立统一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一个对另一个的包含,也可能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并列,但是不论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达到 “和”的状态,就必须是两者的“力”与“场效应”的对抗与僵持,达到一种平衡中和的状态。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的。
    
    二、谐
    
    在我国古代的典经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谐”的内容。如《尔雅》中:“谐,和也。”《书·尧典》:“克谐以孝。“《周礼·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由此可见,“谐”的本义包含的是“和谐”的意思,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睦协调。“谐”同时也是一个深刻的哲学、美学范畴,指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是有精神、文化、生命和灵魂的,即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和谐”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文明中,不单单是出现在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中,“和谐”的思想渗透到了哲学、艺术、文化、律法、伦理等各个方面。“和谐”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观、伦理观,这一思想变成了一种标准和尺,用来约束社会构成的各个方面,就其形态的具体表现来说,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和谐”的微观形态表现在中国的古代器物造型、建筑形态、图腾形象等各个方面。龙、凤凰、麒麟是中华民族传统图腾的典型代表。这三种图腾,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融合思想的民族。比如:龙是马头、鹿角等形象的组合,没有一件构成元素不是别的动物,但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形象 ;凤凰是鸡头、蛇颈、燕领、兔背、鱼尾,五彩,六尺多高;麒麟形如鹿、独角、全身鳞甲、尾似牛,同样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通过组合,它们变成了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生物,这些生物被赋予了神性,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的器物造型也是用一种“和”的方式来进行设计的,这些器物除了满足使用功能以外,还可以体现出使用者的地位和阶级,它们既是实用器皿,又是中国传统礼学思想的体现。在我国的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鼎、、卣、彝等,不但是具有使用功能的器皿,还是中国古代先秦礼制的体现。器物形态的规范不同以及纹饰的不同,所代表的使用者地位和身份也是不相同的。在一件小小的器皿身上,所反映出的不但是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还有当时社会秩序的状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从“天”到“人”到“地”的一种集中。通过“和”的这种原则,作为精神层面上的宗教礼学的思想和实用的器皿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另外还有类似于“天圆地方”之类的自然观,也都在器皿的造型上有所体现。
    “和谐”的宏观形态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构建理论和自然观上,老子认为,广大而无垠的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由道、天、地、人四个主要元素组成的大系统,即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四大”之间既不是相互冲突,也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的,这集中表现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根本原则上。老子认为,道和天地都效法自然,人也应当如此,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的另一位思想家孔子则从人的精神品质出发,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是从他的"仁学"着眼的。在《礼运》中孔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思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些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认为,最佳的社会状态是一种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制度的有机统一,这体现的正是一种“和合”的思想,通过“和”构建起一种“谐”的形态。在当代,胡主席在《人民日报》 (2005年6月27日第一版)发表的题为“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章中也对以上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形态的思想作了论述。
    
    三、美
    
    美 mei :(1)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道很美。本义:味美。(2)美,甘也。(《说文解字》)从“美”字的形成来看,美是一种由物而引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之上,结合人的需求所形成的一种人的心理反应。
    因此“和谐之美”应该是一种理想和追求,同时“和谐”也是创造“美”的一种法则,即:和谐产生美。在这里,“和谐”是“美”的成因,同时也是判断“美”的标准和依据。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老子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态作为“美”的形态;孔子用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存的形式作为“美”的形态。西方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毕达哥拉斯把“数的和谐”作为一种美的形态 ;赫拉克利特把和谐跟美放在一起来考虑,也主张"美在和谐",在对立物的统一 ;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也提出“从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这是一个顺序建构的过程”。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和谐”是产生“美”的主要原因,小到一个器皿的造型所体现的使用功能和所承载的社会形态的完美结合 ;大到一个文明社会的建构所体现出的在满足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需求 “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这些都是以和谐的状态为最终的追求目标。所以“和谐之美”不但是营造和谐社会状态的一种理想目标和指导原则,同时也是人类在进行造物活动中的一种目标和原则,任何被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必然要依附于自然这个整体之中,在由道、天、地、人四个主要元素组成的大系统中去循环反复,在"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这样才可以建立起一个完美的、科学的事和理的关系,让天地间所有的生命力持续向前发展。
匿名网友
匿名网友
2楼
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服从和谐,如果违背那么就是犯罪。所以说和谐太美了
  相关问题列表
 学习方法推荐
 句子大全
 文库资料
 答案大全
 推荐问题
 热门回答
作业答案大全 www.zqnf.com